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92节 (第2/2页)
做个饱死鬼,也不枉走这一遭。 不承想,美好希望就是被用来踩碎的。 希望中的软馒头红烧肉变成了石头一样的硬干粮白菜汤,饼咬不动,汤像刷锅水一样,这能忍吗?坚决不能! 差别待遇,必须抗议! 饿了几顿,发现抗议无效,只能向现实低头。 低头的同时,犯官们将散播谣言的某人骂得狗血淋头。 牢饭好吃?谁说的,必须掐死! 骂完了就地取材,捆起稻草,在牢里抽鞋底,钉小人。 一个两个还好,整座大牢的犯官都在做同样的事,绝对是对刑部大牢工作人员的一种精神折磨。 犯官都疯了? 疯了还好,可事实证明,个顶个的头脑清晰,条理分明。 每日里听着叮叮咣咣,其间夹杂着引经据典之乎者也的骂声,狱卒个个头大如斗,每次巡监都是煎熬。 人都说读书人的心思你别猜,做了官的更难猜。 如今看来,此言确实非虚。 好不容易送走了定远侯和兴宁伯,马上又来这么一群,日子还能过吗? 想换份工作,无奈户籍定死,平调到其他部门,竞争又太过激烈。仰天长叹,如果不是要赚钱养家,至于要受这份罪吗? 狱卒一边流泪,一边团起两团棉花塞进耳朵里,深吸一口气,绷紧腮帮,怀着壮士断腕的心情踏上了今日的巡监之路。 刑部大牢的犯官们钉小人抽鞋底,顶多让孟清和多打几个喷嚏。揉揉鼻子,照样该遛弯遛弯,该吃饭吃饭。 不过,自己悠闲纨绔,却见沈瑄整日里忙于工作,孟清和觉得总该做点什么。 翻遍大明律,查找洪武成法,确定不能在衙门里设小厨房,但送饭不受限制,孟清和心中有了底,疏通过关系,每日定点往都督衙门送餐。 为保证饭菜质量,特地找上调到北平的前大宁杂造局副使,从他手下调拨几名工匠,将有保温效果的食盒给折腾了出来。虽然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好歹也算是创新。 孟清和自己出钱给工匠们发了福利,升官的杂造局副使开始琢磨继续对食盒进行改造,用于军中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孟清和在大宁城的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大宁都司到下属部门的工作人员都习惯了开动脑筋,在工作中发挥创造性思维,走一步看十步,不满足于脚下的一亩三分地。 随着大宁的官吏平调或升调入北平,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北京行部上下。 潜移默化之下,北京六部工作效率再度飙升。连永乐帝都感叹行部官员能力卓绝,勤政爱民,对南京六部愈发不满。 南京六部官员也挺冤,他们敢对着太祖高皇帝的神位发誓,自己绝对没偷懒!比起往年,论个人能力和工作效率都在稳步提升。 可惜有北京行部做对比,永乐帝就是对南京六部各种不满。 前者是坐着火箭往天上冲,后者开着跑车也照样显得龟速。 不想继续挨骂,只能拼老命。 起早贪黑,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 不加班,鄙视!加班时间不够,更加鄙视! 于是乎,继顺天之后,应天也吹起了勤政之风。 孟清和往衙门送饭的举动引起了锦衣卫的注意。 观察两天,发现兴宁伯的确只是送饭,还只送定远侯的那份,饭菜精准到两,旁人想蹭几粒米都不可能。 负责盯梢的锦衣卫顿时囧囧有神。最终得出结论,兴宁伯和定远侯果真交情匪浅,行事都有类似,例如坚决不许他人蹭饭。兴宁伯家的厨子手艺也是一流。这分量,这香气,这色泽,光是看着,就忍不住流口水。 每到饭点,定远侯打开食盒的那一刻,周围都会响起一连串的口水声。 可惜定远侯丝毫没有同僚情谊,销假上班的广平侯都捞不上一筷子,何况他人。 众人只能捧着饭碗,对着各色美食,眼巴巴的瞅着,用香气就饭。 仗着人多下手抢? 开玩笑,谁敢从定远侯嘴里夺食,绝对是活够了。 广平侯回家,将衙门里的事告诉了永安公主。 永安公主眉毛一竖,人都知道北京户部尚书郁新是个老抠,不想定远侯比他还抠。一粒米都不给噌,这得抠到什么地步! 见驸马可怜兮兮的样子,永安公主手一挥,不就是一顿饭吗?咱家也送! 论身家,三个兴宁伯捏一起也不是她的对手,鸡鸭鱼肉,一顿换一样! 发完豪言,永安公主又是眉头一皱,她晓得定远侯和兴宁伯的交情好,可好成这样? 不自觉想起京中的八卦流言,永安公主捏捏额角,定然是自己想多了。 定远侯有兴宁伯送饭,广平侯有永安公主投喂,行后军都督府内,被各种羡慕嫉妒恨的人变成了两个。 受到沈瑄的影响,袁容也变得抠门,坚决不分给同僚一块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