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0节  (第2/2页)
化,此刻无人能够预料。    第16章    停在制糖厂的黑色商务车引来西岭村人们新奇的围观。    郭通达和另外两位外河城老板从车里走下来,机灵点的人立刻联想到周永利之前提过的市场渠道。    他们争相传诵,很快新市场渠道到来的消息传到所有蔗农耳中。    一锤子买卖的蔗农不以为意:“其他人该操心的事,卖是卖得出去,但肯定涨不到哪去。”    签下高收益合同而没领到钱的蔗农喜忧掺半,但也的确没抱太大希望。    他们种糖蔗最少五六年,糖价暴涨,但糖蔗价格却没有涨多高。    原因还在于之前的供销模式,蔗农和市场完全脱离,所以市场的变化影响不到他们耕种。    稳妥,风险少,但收益也不大。    少数通透敏感的蔗农从国家政策的转变中察觉到隐藏的风险和利益,之前在观望。现在机会送到面前,于是他们握紧机会咬牙赌一把。    实际心中估算最幸运的情况,也不过是糖价和糖蔗价格能恢复到跟前两年一样。    .    .    周永利和骆父齐齐出来迎接那两位外河城老板,连同郭通达一起进厂里洽谈。    两位外河城老板直截了当:“先去看食糖质量。”    太过直接,显得傲慢不通人情。    郭通达知道两人没有其他意思,就怕周永利和骆父两人误会,心生不悦。    结果周永利很爽快地说道:“成,正巧刚运送几吨糖蔗过来,正在榨。您二位赏脸指点,看我们这制糖厂哪个工艺步骤不行,好让我们制糖厂学点外河城百年制糖工艺,偷点师。”    周永利这话说得爽利大气,真心实意,倒让两位外河城老板心生好感。    外河城名为糖都,自清初就是制糖老城。    传至今日,其制糖工艺炉火纯青,提纯的食糖产量最高,提炼出来的食糖最雪白。    即便是甜城广右省也达不到外河城的制糖手艺。    郭通达和骆父缀在身后,琢磨道:“周厂长那臭暴脾气什么时候改的?我差点以为他会阴阳怪气的撕回去。”    骆父:“大宝提醒过,你把市场渠道传回来,大宝就把外河城科普了一遍。那可是清朝时就赫赫有名,现在还屡获国家最佳食糖称号的糖都!周厂长一听,什么脾气都没了,就是来的人把眼睛摘到头顶上戴着,他也能好脾气的伺候。”    周厂长整颗心都落在制糖厂这年幼的‘小儿子’身上,得知糖都牛逼轰轰的背景,就开始整日琢磨那百年制糖工艺。    为此,当孙子又何妨?    再者,外河城这两位老板也确实没恶意。    出于对质量的要求,在合作的时候也必须保证产品质量才不会砸自家招牌。    周厂长脾气暴,却是明理之人。    当然,他还是没忘琢磨外河城的百年制糖工艺。    郭通达:“还是骆白聪明。”    回到长京市时,曾通过电话,得知唐镇来闹场的事。    多亏骆白及时救场,否则费尽心思牵回来的渠道就是白搭。    制糖厂工艺虽说比不上外河城,但那提炼出来的食糖质量达到标准,差不到哪去。    很快,两名外河城来的老板敲定合作事宜。    周厂长这才晓得郭通达竟把收购换成合作,即由外河城老板打开北方市场渠道,双方合作共赢而不是敲定价格一次性卖出去。    这显然比他们所想的,还要疯狂。    骆白得知郭通达这一手巧妙操作,不由赞叹。    “果然是后世知名糖王之一。”    .    .    糖价在未来一个月内以全国人民目瞪口呆的速度下暴涨,如坐上飞天火箭般。    率先开始的预兆,是国家出台限制糖精产量的政策。    食糖替代品减产,厂家不得不重新大量购买食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