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46章 多收了三五斗 (第3/4页)
王敏儿正扒在窗口看熟悉的临安港口,听到母亲抱怨,她扑哧一笑,吐了吐小舌头——尽管是当妈的人了,从外貌到脾气,和少女时代相比并没有多少变化,还是那么顽皮。 楚风偷眼瞧瞧岳母大人正忙着侍弄小太子,就轻手轻脚的走到敏儿背后,伸手在她柔软的腰肢里一呵:“叫你不老实,叫你不听话!” 坐月子还没满三十天,就听到朝廷准备迁往临安的消息,敏儿立时就闹开了,要随着楚哥哥一块回临安老家,小丫头说了:“楚哥哥第一次去临安,我还怀着宝宝,没去成都气得不行呢!这次再不带我,就、就……” 楚风很后悔当时追着问了句:“就怎么样?” “我、我”,老实巴交的敏儿急红了脸,半天憋出句:“就不给宝宝喂奶了!” 好嘛,古有挟天子以令诸侯,今有挟太子以令皇帝,莫说楚风立刻低头服软,一向不同意女儿乱跑的王李氏也没了辙,只得让敏儿带着刚满月的宝宝,随船回了临安。 若在平时,敏儿早就回身和楚哥哥打成了一团,可今天她没有回头,楚风惊讶的发现,没心没肺的小丫头,眼角早已带上了泪珠。 熟悉的杭州湾,熟悉的临安城,熟悉的港口,当年船场匠户们就是从这里出海,扬帆远去的呀!敏儿只觉得一双眼睛不够用,贪婪的看个不休,唯恐落下了什么,她想起了七年前离开这里的情形…… “这不是天上的神仙下凡么?可惜咱们苦哈哈该干什么,还得干什么呀!”在两岸农田里劳作的农夫看来,大汉帝国辉煌灿烂的船队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的事物,和自己隔着十万八千里,八杆子打不着呢! 太阳当空照得人直冒汗,还是关心下眼前事吧!渐渐有人恋恋不舍的收回了目光,重新握着镰刀开始收割,大晴天是好的呢,若是赶上雨天,熟稻子淋了雨,一时发霉才叫你没得脾气!趁天气好,快点干完吧。 大汉帝国舰队抵达临安,开始了靠岸、抛缆、系锚、下帆的固定程序,从断刃、斩蛇、金刚三个师中抽调出来的士兵以及先期抵达的工人们,早已等在码头,忙忙碌碌的进行着各项工作,小山般一堆一堆的货物、比蚂蚁群还众多的人员,通过栈桥走上了陆地,他们或者是第一次抵达临安的闽广儿郎,或者是从这里踏上征程的匠户子弟,大汉帝国从东南海岛迁都江南富庶之地、故宋行在,自然各各有一番感悟在心头。 只有闲得无聊的无赖闲汉破落户,才会挤在码头上看热闹,辛辛苦苦忙着生计的农夫,则早已放下了好奇心,忙着抢收水稻。 大汉帝国舰队的到来,不影响收割水稻,自然也不影响各位老爷的帐房先生,带着狗腿子到田间地头征收租谷。 “喂,郑老头子,崔老头子,你们两家的租谷,可是该交了啊!”毛师爷一张嘴就露出满口大黄牙,没得叫人恶心。 他的主人范老爷,是两浙大豪范家的远枝,论起来还是两浙大都督范文虎的叔叔辈哩——虽然他真见到长房的范文虎,只怕做侄儿侄孙都乐意。 范家在报纸上被人指摘是汉奸,又有人上门喊打喊杀,可皇上不是让文天祥文大人写了对联么?远枝家的帐房、狗腿子,乃至乡间的农夫,自然不知道文天祥那幅对联的讥嘲之意,他们只知道,故宋大忠臣、当今江浙总督都替范家写了对子,那范大人的荣宠,还能低了吗?虽听说他告老还乡没了官爵,可哪个致仕的乡绅,不是声威赫赫,压得泥腿子抬不起头? 毛师爷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嚣张,农夫们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卑微,人在屋檐下哪得不低头,租种人家的田地,你还能充愣装大?郑老爹点头哈腰道:“毛先生,咱们刚割了稻子,还没来得及堆成捆儿咧,您看是不是……” 别处稻子都要打谷子、晒干了过秤,惟宋末江南各地是刚割了就收租谷——地主们唯恐农民偷偷把粮食藏起来,他们宁愿花钱雇泥腿子帮忙晒谷、扬场,反正也花不了几个铜子。 “快点快点,老爷还在晒场上等着点收呢!”毛师爷不耐烦的催促着。 没得法,且由他去吧!总比元鞑子抢了杀了烧了要好得多!农夫们自我宽慰着,把一担一担麦穗挑到大路边,不长的时间,毛师爷脚下就堆了一筐又一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