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0章 培养嫡系,要从孩子抓起3 (第2/2页)
文人,是讲道理的,虽然讲的道理往往是不对的! 那么就讲道理好了,而且要将对的,因为只要对的道理,才有震慑力!才能让人醍醐灌顶! 于是康采恩沉声道:“天行有常,不因尧存,不为纣亡。亦不因华存,不为夷亡。只是我华夏人善于思考,又勤于劳动,所以才距离大道更近一些。但是,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倘若我华夏停止不前,夜郎自大,那么将来必被夷狄所欺。而且,先圣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尚且如此,况三国,乃至万国乎?” 胡瑗听完他这番长篇大论,早就已经震惊的说不出话来。光是那句改编后的“天行有常,不因华存,不为夷亡”,就足够颠覆他的世界观了。 原来他们一直引以为傲的华夏,在老天面前竟然这么不受待见。 可如果真理是这样的,那老祖宗为何还强调华夷之防呢? 或许是受到了太大的震撼,胡瑗竟然在不知不觉间问出了自己的疑惑。 而刚刚因为长篇大论而状态正佳的康采恩,则干脆用了个对偶句子来回答。 “聚水以纳百川,海之道也;固土以养万物,地之道也。” “原来如此!” 听完这话,胡瑗才恍然大悟。固本求存只是基础,枝繁叶茂才是未来。 老祖宗的用心是良苦的,可惜不肖子孙只知道断章取义,未能全然体会其中深意。 或者,他们是不知道如何才能枝繁叶茂,所以只能固本求存吧。 看看如今的大宋王朝,距离曾经的盛唐辉煌,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啊。 而盛唐本身,在开元盛世之后,似乎也不知道该怎样抽出新芽了。 或许,面前的这个小家伙,能够带来不一样的答案。 故而,胡瑗谦虚地询问道:“如今的大宋朝,应该怎样纳取百川,才能重新换发生机呢?” 康采恩没想到他会问这个问题,但还是给予了回答。 “求道!” 胡瑗没想到,康采恩给出的答案,竟然是这个如此熟悉的词汇。 求道,那可是他们这群是大幅一直在做的事情啊。 当年他和孙复、石介一起在泰山闭门读书的目的,不就是求道吗? 可是这么多年来,他们也没能帮助大宋重换生机啊。 似乎是看透了胡瑗心中的疑惑,康采恩为他主动解释道:“我知道很多士人都在做这件事情,但是,不同人有不同的求道方式,所以他们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但是大道就在那里,并不因为求道之人有所不同而改变,所以只能是求道的方式弄错了。” “说的对,汉儒以谶纬之学为能事,而前些年孙复重注春秋,便对他们多有不满。可见,求道的方式直接决定了能否接近大道。” “没错!”早知道这帮人要掀起疑古浪潮的康采恩,当然对此大加赞赏。而且他还准备借此留下胡瑗。 只听他说道:“我对明复(孙复字)先生以及您的求道方式非常赞同。如果先生也赞同我刚才的那番话,那不如留下来和我一同建设玉津园大学!” “好!”胡瑗郑重的答应道!微信搜索公众号:dy66,你寂寞,小姐姐用电影温暖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