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八章 齐国的路(六) (第2/3页)
决裂,泗上墨家的商业必然会损耗这些被扶植的豪商的利益,他们如果无法在商品贸易上战胜泗上墨家那边的商人,就必须依靠齐侯的权力在国内获得特权以获胜。 在解决了贵族、豪商、军制、税收等问题后,就要做下一步加强君主集权的打算。 当年观众的改革,是在分封制的基础上的改革,在不触动分封制的前提下,将全国分为十五个男爵领和六个工商业城市——十五个农业区需要兵员、六个工商业城市只需要纳税少量的兵员——那么管仲的想法就是分封制为前提,那么君主只需要拿到五个男爵领和六个工商业城市,那就可以对其余贵族形成碾压的力量。 如今管仲的改革成果早已经破坏,时代证明这样的手段可以使得齐桓称霸,却不足以应对现在的天下局面。 所以,田和设想,要加强集权,形成一套君主直辖的行政手段。 田和设想,将整个齐国的国土分为五都。 临淄居中。 莒地作为对墨家的东部前线。 即墨作为胶东后方。 高唐作为对燕、赵方向的前线。 平阴作为对魏、鲁、和南下泗上的前线。 这五都设立名为“都大夫”的总督,掌管军政大权。 都大夫不是分封的大夫,不是上卿、上大夫这样的爵号,而是一个特殊的存在,类似于楚国的“公”,但又不可以世袭。 都大夫的人选,由国君亲自选定,而且当然从贵族中选拔。 都大夫在“五都”没有封地,他们作为“大夫”有封地,但是作为“都大夫”没有额外的封地,使得他们必须听命于君主。 都大夫之下,设立有其余的行政机构,但是不同于“大夫”,这些行政机构的人选,不是贵族的家臣和士,而是国君选派的贵族子弟或是士人。 五都中,都要设置一定数量的常备军,军权归属于君主,但是一般情况的指挥权归属于都大夫。 临淄地区仿照泗上,建立一支常备军,定时操训,数量不必太多,但是需要装备新式兵器,比如火绳枪、弩等。 军官,由贵族子弟担任。 因为诸夏都是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大量的庶子没有机会出人头地,逐渐从大夫沦落为士、最终再从士沦为庶民。 而原本分封制下,一个萝卜一个坑,除非对外扩张否则没有那么多坑分封,而如今齐国立国数百年,所有的坑都已经被占满。 大量的贵族庶子渴求上升,墨家的学术几何九数等等这些,不得不说是很有用的。 作为君主的田和,自然是喜欢墨家的“尚贤”的,但是墨家这几年搞的这些事,使得田和不敢“尚贤”。 万一那些贤才是墨者呢? 所以,还是贵族子弟更靠得住,逼着大量的贵族庶子学习有用的文化知识,充当军官、官吏等。 换而言之,贵族的大宗,仍旧拥有封地。 但贵族的小宗庶子,进入常备军担任军官,获得上升通道,并且垄断军官的人选,这样他们便会热衷于对外扩张,因为他们必须要为自己这个萝卜找“坑”。 同时这个上升通道在贵族内部打开,也可以使大量的贵族庶子们琢磨着好好学习,扩大基层军官和行政官吏的数量,使得可以适应新的军制和行政改革。 泗上那种普及教育带来的思想激进,田和不用担心。不主动去做,平民和贵族之间始终有鸿沟,贵族制度不变贵族始终可以比庶民更容易获取知识,这样作为基干的人才都是贵族庶子,总不至于自己革自己的命。 本身诸夏的“嫡长子继承制”就确保了大量的“士”阶层的存在,只不过这个通道在分封制已经数百年的历史下被堵塞了,田和只是打开了这个通路,使得士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出仕。 收拢贵族的权力,才能空出空缺,否则的话,家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