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63节 (第6/6页)
也形显了出来,但一直到1874年,发生了日本入侵台湾的琅峤事件之后,晚清政府虽然也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有识之士如沈保桢、丁日昌等人都建议台湾单独建省,但因为清廷整体循序旧守,还是没有在台湾建省,而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由福建巡抚直接管理台湾,半年驻福、半年驻台。 在1884的中法战争中,法国舰队封锁台湾海峡,导致台湾与内地长达数月不通音信,失些失守,因此在中法战争结束之后,清廷才正式在台湾建省。而这时离甲午战争只有十年的时间了。 做为一个穿越者,商毅对台湾的重要当然十分清楚,从地缘战略上说,台湾东临太平洋,南控吕宋、南沙,西接浙江、福建、广东,北连琉球,遥望朝鲜、日本,是中国的东南屏障,出海要路,在另一时空里,中国人对台湾最熟悉的一句评语——一座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因此商毅也明白,如果中国要走向海洋,全面参与世界的大航海竞争,就必须大力发展台湾,使台湾成为中国跨入海洋的桥头堡。只不过在现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不能理解,商毅为什么会这么执着于台湾这个小岛。 当然商毅也没办法解释的清,毕竟这是一个观念性的问题,没有海洋观的人,是无法珵解这一点的,因此商毅也采用了最单简的办法,强令通过了台湾建省的决议。 第五卷 飞天篇 第一四二章 提案(上) 当然台湾建省与否,无关大局,无非就是多了一个省长而已,因此内阁见商毅这么坚决,也没有硬阻拦,当然这也是因为商毅坚持的决议,一向少有失误。而在民间,更是没有异议,台湾建不建省,和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关纟呢,到是另外一件事情,有一部份人对商毅到是颇有微辞。 在出征台湾期间,南京政府也正式宣布,将发动以三个南明朝廷为打击目标的南征。并且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南方用兵的工作,这次对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用兵,出动的是江西军区的第二、十二、十六三个军,湖广军区第八、十四、二十二三个军,南京军区第七、十七二个军,总计兵力为二十万。 但就在南京政府宣布这一决议的同时,一批明朝的遗老遗少也跳了出来,指责商毅以下反上,以臣反君,大逆不道。 虽然现在谁都清楚,商毅己经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权,只要打进北京,就可以登基称帝,建朝开国,但在商毅还没有正式称帝之前,还可以说成是明朝的旧臣,尽管南京政府的官员都已经不再承认自己还是明朝的遗臣了,但对明朝的遗老遗少来说,这毕竟还是可以当一块遮羞布来用:至少商毅从来没有不承认过南明的朝廷,也从来没有否认过自己是眀朝遗臣。 但商毅正式下令,发动南征,也就等于正式扯下了这块遮羞布,于是明朝的遗老遗少终于也忍不住了,纷纷跳出来指责商毅、指责南京政府,还有人跑到孝陵里去对着朱元璋的灵位大哭。 一般来说,商毅对于民间言论管得还是比较宽松,允许民间对政府和自己的一些施政、决议进行批评或指责。其实中国古代对民间言论在大多数时间里都管得不算紧,当然是除了清代以外,包括官员骂皇帝,也经常发生。而且商毅本身就来自一个言论十分自甴的时代,而且允许民间的言论自由,对政府部门,各官员来说,也是一种监督。在另一时空里,挨骂已经是政府的一项工作,从一定程度来说,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进程的标志,如果不挨骂的政府,才是一个不正常的政府。 当然这种自由不是无限的,如果谁敢煽动、组织民众闹事,暴动,甚致宣传要推翻现在的政府,商毅也决不会手软,事实上南京政府也处理过好几起这样的事情了。因此一些对政治感兴趣,喜欢对政府指手划脚的人也明白这个度,到也不敢轻易踏过去。 比如这次南征,绝大多数人都是反对南征本身,但绝不敢对商毅的统治说东道西,只是劝商毅停止用兵,但没人敢叫襄让商毅下课的,还有到孝陵去哭丧的,也只是表示对明朝的怀念,总之绝大多数人都小心翼翼的贴着警戒线走,不敢跃过雷池一步。 但在任何时候都有头脑不清楚的人,因此也不是没有人跃线,而对这些人就不客气了,只要是发现了,就抓起来蹲大牢。当然这种人的数量很少,毕竟绝大多数人都己经认同了现在的局面。商毅也没有太在意。 不过有一件事情,却使商毅不得不认真对待了,在十二月二十四日,有十五名参政院的议员联名向议会提交了一份要求商毅停止南征的议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