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3节 (第2/3页)
此种种,难以细说。 这会儿,在雁西卫大将军营帐内,孙长蕴恭敬地向汪印请道:“大将军,我打算孝期满了之后就去京兆,准备明年的科举了。” 听了这话,汪印抬头看着跟前的年轻人,淡淡点头道:“可,也该是时候去京兆了。” 孙长蕴跟在他身边三年了,该接触的、该懂得的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接下来要做的,便是科举出仕,在仕途中历练、将所懂得的知识用在朝堂中。 “是,我打算夏天就出发,在此之前我会将事情都交接完毕……这三年来,多谢大将军教导了,我,我……”孙长蕴声音略哑,神色动容。 “无须如此,谢大人将你托付给本将,本将只是不想负谢大人所托,你勿忘谢大人遗志,便是最好。”汪印这样说道,眼神不禁带着一丝柔和。 谢玠过世快三年了,在接下永州城没有多久,他便病倒了。 许是因为年纪老迈,许是因为水土不服,这一病便如山倒,哪怕朱太医等人竭尽所能,也没能留住他的性命。 这个谨小慎微了几乎一辈子的国朝重臣,在他致仕的前几年,一改自安的处世为官作风、仗义为曲公度出言。自始真正无愧于他的官位,足为台阁重臣。 他死在任上的、死在异乡,他合眼之时,身边有裴解、汪印等追慕官员,有孙长蕴等并秉志弟子,并无多少遗憾。 他身死消息传到京兆的时候,据闻永昭帝大恸,长哭道:“朕失谢卿,如鸿入寒冬,痛也。” 随后,永昭帝赐谥“诚”,以表彰其为人官德,倒在京兆引起了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 只是,汪印每每想到“诚” 字,心中都有说不出的感觉。 实心施惠曰诚,秉心如一曰诚,谢玠是做到了,但皇上对谢玠,是不是如此? 若皇上没有令谢玠前来接管永州城,或许谢玠还有好些年可以活吧。 往事已不可追,后来尚可期,亲眼看着谢玠最疼爱最看重的弟子一步步成长,汪印心想若是谢玠泉下有知,也会感到十分欣慰。 如今,主动为谢玠守孝三年的孙长蕴也到了离开的时候了…… 孙长蕴前来请辞,让汪印想起了谢玠,心绪颇为起伏动荡。 谢玠过世的时候,除了忧心家人弟子之外,还忧心这个国朝。 如今的国朝,比之三年前如何呢? 郑重仍旧是太子,五皇子郑繁越得帝心,皇后日益权重,大动荡没有,暗涌不时出现。 不管怎么说,比起动荡难平的大雍朝来说,已经是很好了。 而本座……皇上对本座越来越忌惮,却也越来越不敢动,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叶绥便是在这个时候来见汪印的,她匆匆进来,脸上有压抑不住的笑意:“大人,那边终于有消息了!” 第747章 突破 叶绥所说的“那边”,是指大雍朝。 三年前大雍承泰帝驾崩,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登基为帝的乃是平时毫不起眼的十九皇子申密。 承泰帝留下了遗诏,也留下了不少辅佐重臣,倒是让申密压下了其他皇兄皇弟,堪堪能顺利登基,得以改元正景。 又正又景,足以说明了申密这个新君内心底气的不足,但是不管怎么说,大雍朝如今的皇上是正景帝,而不是旁的人。 正景帝登基已经三年了,在辅佐重臣的支持下,将能够威胁皇位的皇兄皇弟杀的杀,贬的贬,纵然是如此,皇位却还不是十分牢固。 主弱臣强,非国之吉兆,承泰帝留下的那些辅佐重臣势力太大,加上得到太后陆闻莺的支持,已成了可以和正景帝对抗的庞大势力。 这两股势力势力相争,致令大雍朝局动荡,这是大雍朝的不幸,却是大安朝的幸运。 事实上,大雍如今这样动荡,当中少不了大安朝\特别是汪印的手笔。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